那就简单的说说(以INTEL为例):
1971年,世界上第一块微处理器4044诞生。
1978年,i8086和i8087(数学协处理器),它们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所以人们将其称为X86指令集,以后的微处理器也被称作X86。
1979年,8088,它是第一块成功用于个人电脑的CPU,内部数据总线16位,外部数据总线8位。
8086,内外数据总线均是16位。
1982年,80286(简称286),16位,地址总线24位。
1985年,80386(简称386),32位,可以使用WINDOWS等32位操作系统。
1989年,80486(简称486),32位。
1993年,80586(简称586),INTEL正式将其改名为Pentium(即奔腾),32位。
1996年,pentium Pro(即高能奔腾),32位。年底推出Pentium MMX(即多能奔腾),32位。它们都属于686结构。
1997年,Pentium II(即奔腾二代),32位。也属于686结构。
Celeron(即赛扬),是PentiumII的廉价版本。
1998年,PentiumIII(即奔腾三代),32位,786结构。相应的低端产品为CeleronII(赛扬二)。
2000年,PentiumIV(即奔腾四),32位。根据其总线频率也出现了好几个版本。相应的低端产品为CeleronIII(赛扬三)和CeleronIV(赛扬四)。
另外所谓的第八代就是886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