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委书记
高级用户
    PCDOS
积分 912
发帖 217
注册 2002-10-17 来自 广东
状态 离线
|
『楼 主』:
网络共产主义宣言[转帖]
使用 LLM 解释/回答一下
网络共产主义宣言(The Cybercommunist Manifesto) 作 者: 未祥
是否自由软件的开发者正在以他们的免费的代码颠覆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
Richard Barbook的最近的宣言“网际共产主义”,论证那些把他们的开发成果无偿的贡献给Internet的黑客们正在“取代资本主义(superseding capitalism)”和“成功的在现在构筑一个未来的乌托邦,正如Karl Marx所预测的一样”。
马克思也许没有想到高科技带来的礼品经济(gift economy),“网际共产主义”的一个核心是:一群能够负担把他们的劳动成果无偿给予的黑客(指开发者)社团成员,正在构筑一个替代即将被无可挽回地淘汰的市场经济的交换体制。
而这并不是只有那些参与这新经济的自由软件黑客在做,事实上我们所有的参与网上活动的人都在参与。
“在网上,通过贡献礼物共同工作已经是成千上万的人的日常工作了。正如他们的工作,个人也在他们的闲暇时间在协作的项目中协同工作。从市场的即时原则中脱离出来,工作可以越发成为一种礼物似的给于。不再需要几个高度有才能的人带领大家走向未来了。”Barbrook这么写到,“每天,他们都在发送Email,参与讨论,制作站点,贡献给新闻组。由于不需要把信息作为商品来销售,他们自发地通过传递礼物(指贡献)共同地工作。”
1996年,Barbrook,一个在英国Westminster 大学的左翼的社会学家,发表了关于“网络意识(Net-Consciousness)”的文章-“加州意识形态(The California Ideology)”-一篇对于右翼自由主义的数字精英(digirati)对于互联网的占据的明晰的抨击。改问后来受到了Wired杂志的Louis Rossetto(他称Barbrook“不懂世故-out to lunch”,“极端可笑 - utterly laughable”和“便秘 - anal retentive”)的强烈反驳。这篇散文仍然代表着最具深度的对于新保守数字hypersterism主义的批评之一。
大量的以Linux和其他自由软件持旗者的成功为依据,Barbrook暗示“以礼物形式传递信息不仅是如意接受的,而且比商品交换更加高效”。那些希望以他们的软件谋取利润的人必须学会如何接纳礼物经济,不然的话,就象列宁所说的注定成为“历史的垃圾箱(the dustbin of history)”。
市场经济非常敢中那些能够在自由软件中证明自己实力的编程人员,Redhat的天高的股值也证明华尔街目前还没有感到资本主义又被推翻的危险所带来的恐惧。所以类似GPL这类自由软件会给软件行业带来利润下降的恐惧是被夸大了的。
但是奇怪的事情正在进行中。就象Barbrook观察到的一样,Karl Marx预测“迟早,生产力的发展会使生产关系民主化”换句话说,资本主义的自身的成功使产生了一个阶层的人民(自由软件黑客)和一个基础设施(互联网),而在两个因素正在展开和推动一场成功的资本主义的颠覆运动。苏联倒下了又有什么关系?资本主义本身又可能就是它最大的敌人。
参考文献:
CYBER-COMMUNISM: how the Americans are superseding capitalism incyberspace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of the Internet (The Cybercommunist Manifesto)
Author: Unknown
Are free software developers subverting capitalism and the market economy with their free code?
Richard Barbook's recent manifesto "Cybercommunism" argues that those hackers who contribute their development results to the Internet for free are "superseding capitalism" and "successfully building a future utopia in the present, just as predicted by Karl Marx".
Marx may not have thought of the gift economy brought by high technology. One core of "Cybercommunism" is: a community of hackers (referring to developers) who can afford to give their labor results for free are building an exchange system to replace the market economy that is about to be irreversibly eliminated.
And it's not only those free software hackers participating in this new economy who are doing this. In fact, all of us participating in online activities are involved.
"On the Internet, working together by contributing gifts has been the daily work of thousands of people. Just like their work, individuals also collaborate in collaborative projects in their spare time. Getting out of the immediate principles of the market, work can increasingly become a gift-like giving. There is no need for a few highly talented people to lead everyone into the future." Barbrook wrote, "Every day, they are sending emails, participating in discussions, making websites, and contributing to newsgroups. Since there is no need to sell information as a commodity, they spontaneously work together by passing gifts (referring to contributions)."
In 1996, Barbrook, a left-wing sociolog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in the UK, published an article on "Net-Consciousness" - "The California Ideology" - a clear attack on the right-wing liberal digital elite's occupation of the Internet. This article later received strong rebuttals from Louis Rossetto of Wired magazine (who called Barbrook "out to lunch", "utterly laughable" and "anal retentive"). This essay still re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profound criticisms of the new conservative digital hypersterism.
Based on the success of Linux and other free software flag-bearers, Barbrook implies that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gifts is not only acceptable but also more efficient than commodity exchange". Those who hope to make a profit from their software must learn how to embrace the gift economy, otherwise, as Lenin said, they are doomed to be "the dustbin of history".
The market economy is very concerned about those programmers who can prove their strength in free software. The high stock value of Redhat also proves that Wall Street has not yet felt the fear brought by the danger of capitalism being overthrown. So the fear that free software such as GPL will bring about a decline in profits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 is exaggerated.
But strange things are going on. As Barbrook observed, Karl Marx predicted that "sooner or later,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will democratize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In other words, the success of capitalism itself has produced a class of people (free software hackers) and an infrastructure (the Internet), and both factors are unfolding and promoting a successful subversion movement of capitalism. What does it matter if the Soviet Union has fallen? Capitalism itself may be its biggest enemy.
References:
CYBER-COMMUNISM: how the Americans are superseding capitalism in cyberspace
|

我完全同意设想建立DOS组织“DOS联盟” ,也就是说和Wengier、以及“起步”站长莫老师等DOS战友一起来建立这个“DOS联盟”,以发展我国自主OS(操作系统)的高度去完成我们共同的愿望。
------党委书记
|
|
2002-12-2 00:00 |
|
|
党委书记
高级用户
    PCDOS
积分 912
发帖 217
注册 2002-10-17 来自 广东
状态 离线
|
『第 2 楼』:
使用 LLM 解释/回答一下
Linus Torvalds
翻译: Axis(夏昊)*
1. Linus和Bill
似乎在一夜之间,这个名字突然变得同象比尔。盖茨一样的耳熟能详。但是比尔。盖茨,哪怕身价有数不清倍的百万美金,也永远不会变成Linux Torvalds。这位29岁的芬兰人,简单而强大的Linux操作系统的创造者,超越了盖茨的神话。也有传闻说盖茨是一个卓越的程序员,但Linus是货真价实的高手。还在大学里时他就完成了一个货真价实的操作系统。年轻时的盖茨把拷贝他自己平庸的程序的程序员同行称为“贼”,而慷慨的Linus把他的杰作与全世界共享。哪个人,哪种运动会取胜,也许会决定技术发展的未来。
两年之前,如果有谁说技术巨人和微软的亲密合作伙伴HP,会忙着保证她生产的电脑顺利运行Linux,那会是天方夜谭。但Linus采取的开发模式,邀请全世界共享和改进他的个人原创,从而引发了一场革命。怀疑论者觉得微软面对美国司法部的起诉,把Linux标为值得重视的竞争对手,只是在制造假想敌,以洗脱垄断的罪名。但微软透露的真相也许比他们想象得多。去年岁末,一份称作“万圣节文档”的微软内部白皮书泄露到媒体,它的结论也许会让盖茨睡不安寝。
Linus被不少人认为是开放源码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的最佳代表人物,微软对付竞争对手的传统套路恐怕对他无可奈何。“Linux和其他开放源码软件,日渐可信地证实了OSS至少同商业软件同样强壮,如果没有超越后者的话。”微软工程师Vinod Valloppillil 的白皮书这样写道:“OSS聚积,发挥Internet上千百万人集体智能的能力令人惊异。”
但“万圣节文档”没有提到的是,Linus已经证明他是众多反盖茨人物中最高明,最强有力的一个。Oracle的CEO Larry Ellison的NC攻势只是过眼烟云,Sun的CEO Scott McNealy 尽管在JAVA上取得巨大的成功,但似乎已深陷在无条件反对盖茨的泥泞之中;相比之下,Linus 始终没有偏离自己的道路。尽管他自己绝不会承认,但你可以说他是一个圆滑老练的政治家。他避免了纯粹自由软件的支持者和以盈利为目的的厂商新人之间的对峙,将Linux搞得分崩离析。他欢迎所有能增强软件可靠性和可用性的商业Linux版本和商业Linux软件,也依然不遗余力地支持那些和他一起开创局面的自由软件激进派。
难以置信的是,在这个IPO和高科技亿万富翁层出不穷的时代,Linus并不显得急于将成功兑换成现钞。他仍然开着1997年初,离开芬兰开始在美国第一份工作(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工作--这是在硅谷)买的那一辆Pontiac Grand Am。一年之前,当Santa Clara 的那间小公寓再也住不下Linus,他的幼儿园教师妻子和他们的两个女儿时,他们租了所看的第一间房子--就在马路对面。关于他的雇主,高度保密的Transmeta公司的各种谣言,在硅谷甚嚣尘上,但到目前为止,Linus似乎没有什么大发一笔横财的迹象。
面对面聊天时,这位被大多数人只以名字Linus相称的人,戴着眼镜,语音轻柔,容易接近,对自己的才能和成就充满自豪,而且十分幽默。他从前是出名地逮什么吃什么,现在则对寿司情有独钟。由于编程太多,他的肚子已经有点儿凸,不过他的声音和他顽童般的笑容里远没有失去芬兰特色的那种轻快。
Linus看来是一个平民主义者,他希望打破垄断性软件定价的思想方式,也反映在他的其他口味上。比如,他不买精装书,因为他相信精装书卖不太好,所以定价一定偏贵。同样,他更喜欢好莱坞的娱乐片,而不是欧洲的高品位艺术电影。他的父亲在电台工作,他的母亲翻译报纸新闻,叔叔为芬兰电视台工作,祖父是报纸记者,所以他理解新闻媒体,而且似乎也对于自己越来越出名自得其乐。 2. 叛逆,叛逆问:你是否认为自己是传统的,正面意义上的黑客,一个叛逆者?我觉得仅称你为”一心编程的程序员“是不够的。
答:我一般试图避免用黑客这个词。在和其他搞技术的人私下交谈时,我会称自己黑客。但同媒体接触时我只说“程序员”什么的,因为现在黑客往往是另外一个意思。
问:那么“叛逆者”这个标签如何?
答:“叛逆者”意味着你为某种事业而战,而且是在反对另一些东西。我不说自己叛逆,我说自己是有准则的。(ethical instead of rebel)叛逆的根本意义在于反对,而我觉得有自己的目的,两者的区别就是这样。我有自己的准则,我不关心别人是否也相信这些准则,我觉得这完全是个人的选择。
问:那么你如何描述你的准则和目标呢?
答:我的基本生活准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是仅限于基督教的思想,这是世界性的。这条准则很简单,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可以告诉你该做什么。如果你举棋不定“我该干什么”,你可以自问“我会希望他(她)干什么?”马上你就知道答案了。
问:你是否相信你的工作或者你的技术中,有一定社会或政治的因素?
答:从开始就不是这样。一开始和社会完全无关,最初的动力是技术和我的个人兴趣。没有政治性是因为:政治在本质上就是要改变人的想法,我一直不希望这种事发生在我头上。
但许多其他的“开放源码”人士未必和我一个想法。其中许多是政治性的:一些人试图让另一些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我不希望自己那样做。我也会谈自己的看法,但只是在别人问我之后。
问:有许多机会你可以下海,或者决定Linux操作系统应该商业化,但你显然没有这样做,这让我很奇怪。为什么?
答:这是我个人的兴趣问题。吸引我搞Linux的一直是技术。它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赚钱,即使到了可以赚钱的时候,那也不是我的本意。商业化会改变我的动机。
我很高兴有人在Linux上赚钱,那样增加了Linux的深度,也引入了新的动机和新的因素,如果不是因为商业目的那是不可能的。但我开始Linux的时候,商业化并不是我的选择。
问:许多人会认为那是一个困难的抉择。但你却处之泰然,你觉得是为什么呢?
答:也许在美国这是一个困难的抉择,但在世界的其他许多地方就未必了。美国是以金钱为中心的,每个人都重视钱,这当然也有好处。
但在芬兰就不一样了。那里的文化背景下,成功是值得赞赏的,但你也欣赏别的东西,也许更多一些。比如说我的家族就很重视学位。他们认为学习是重要的,他们并不太在乎钱。
3. Linus 2.0 问:围绕着你在Transmeta的工作有着重重的谜团,能给我点提示什么时候可以真相大白吗?
答:不行。也许明天就可以,也许得等15年。
问:是Transmeta找你还是你找Transmeta?
答:双向选择吧。我认识一个瑞典人,他在Transmeta工作。他到了赫尔辛基呆了一天和我见面,那时我说:“总算可以毕业了。”,因为那时我已经几年没有好好放松了。然后他就问我是否愿意去 Transmeta,然后我和他的老板谈。一周之后,1996年的秋天,我就坐飞机到加州来看。
问:我理解你不能透露和工作有关的事情,但是可以告诉我这份工作哪一点让你兴奋吗?
答:部分原因是那时我已经在Linux上干了6年,也希望有一些别的东西。我可不想在一根绳上吊死。我不希望Linux是我生活的全部,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本身就能激励人的东西。而且,小公司人情味比较足。还有,涉足一些世界上没有其他人涉足的领域也让人兴奋。
问:那些东西和Linux无关吧?
答:他们在内部就用Linux。我每天都用。他们也欢迎我在Linux上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因为公关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内部也用得上。
问:但你在Linux上的工作是没有报酬的。许多人奇怪你怎么会花这么多时间在没有钱的...
答:即使是那些无法想象世界上有人做事会出于兴趣的人--那种人是挺可悲的,但也是有这样的人,我也可以向他们解释:10年之后Linux要是真的一帆风顺,我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就象在银行存钱一样。这不是我的目的,但可以这样告诉那些除此之外就无法理解的人。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艺术家,在做自己乐意做的事情。而且我也不用活得特别惨,因为程序员的待遇并不差。
4. 时间就是一切问:你对资本主义的看法很有趣。看来你也相信自由软件的一些观点,但也不反对为软件和服务收费。什么情况下收费更合理,什么情况下免费更合理呢?
答:收费总是合理的。但当我开始时,我无法使用商业软件,因为它们太贵了。Linux存在的部分原因就是,我不希望任何人再陷入那种境地--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同时我也不认为收钱就有错。
我并不反对钱。钱是个有趣的概念,但你必须选择最重要的东西?Linux好就好在,如果你是一家公司而且愿意付钱买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的服务,你也得付一大笔钱--即使在Linux上那也是昂贵的,但如果你是一个穷学生,或者在第三世界国家,也许Linux会带给你接触一些新鲜事物的机会。
问:Linux发展的速度或者Linux发展的方向曾让你始料不及吗?
答:去年的事情也是经过一定酝酿过程的。在某种程度上,当一个公司决定支持Linux后,其他这么多公司会纷纷响应,这是让人吃惊的。不过,我从来没有在家里看得合不拢嘴,除了“哇”以外就说不了别的,我的反应更象是“嗯,够酷的,真的发生了。”
问:是不是可以说Linux很好地把握了时机?
答:Linux的成功是时机、需求和市场机会的组合。比如,Linux刚刚开发时,人们没有CDROM。Linux 面世后一年,CDROM就随处可见,于是突然就有了一种高性能价格比的商业化发行Linux的可能。所以,时机确实很好。Internet也是一个大好机会。Internet流行起来之前就已经有Linux了,但网络的基础架构一旦建立,Linux确实也或多或少地从中得益。
问:我还觉得从微软那方面的事情发展来看,Linux的出现也是恰逢其时?
答:出于公关的原因,司法部的起诉变成了一个对付微软的大聚会。两年以前,没有人质疑过微软,大家认为微软做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人们崇拜微软:大公司,成功,大把赚钱,人们觉得那就是美国梦。司法部的起诉的一个结果是,一些原先喜欢微软的人现在改主意了。
5.开发源码是民主问:而且他们现在也知道除了微软以外还有别的选择?
答:你提到的这个事实意味着,突然之间你开始注意到有别的选择。以前人们并不寻找其他选择。现在,即使你不从Windows转到Linux,或者作其他的大改变,你还是会说:“看来微软说的东西还得想一想” 我认为这很重要。
6.开放 vs. 封闭问:你如何对比你开发Linux的开放源码模式和微软开发Windows和Windows NT的封闭模式?
答:在Linux上,系统的使用者可以影响开发的方向。从用户无须放弃控制这个角度说,这就是民主。每个人都可以做任何的事情。当然,基本前提是你必须有足够的能力,不过那也不失为区分干活的人和不干活的人的一种好办法。而且,即使是不修改软件的人也可以提建议,作测试,等等。
我想,作为一种开发模式,开发源码是相当优越的--尤其是与传统的商业化封闭开发环境相比。问题的本质是如何激励人去创造。
但确实有许多工作怎么样也算不上有趣,一项工作如果没有趣的话,必须靠其他的激励手段。最明显的就是通过钱。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封闭的环境下更容易挣钱。封闭模式依靠的是不给其他人提供完整的信息,从而限制竞争。限制竞争对于公司是有利的。
问:你有什么比喻可以描述这两种模式的差别吗?
答:我会这样说:封闭模式是一家出版社,它掌握的是铅字而不是语言。用户有读的自由,写的自由,但出版社决定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出版发行,流传于世。你可以读,也可以用手写,但如果想要对书做什么改进的话,就得自己从头开始,或者求出版社。
问:那么,开放源码模式的比喻就应该是一台打印机喽,打印机什么都不限制。
答:对,你可以有任意多台的打印机,而且打印机之间可以共享字体。
问:这是一个有趣的比喻。为什么Linux和开放源码模式如此成功,能告诉我你的看法吗?
答:Linux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是弱者。在某种程度上,市场的力量对Linux的开发者没有太大的意义。人们开发Linux,是因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得不到足够的市场份额,而且他们也没有什么董事会跟在后面,必须每个季度解释财务状况。
你改变了游戏规则,从而也改变了市场。(You also change the market by changing the rules in ways that Microsoft isn't willing to fail on)源代码公开变成了一个卖点。突然之间有了一条新的游戏规则,并非所有的人都在乎这条规则,但只要有人在乎,他会不假思索地拒绝微软。这就象两军对阵一样:你不能让敌军挑选战场,你必须掌握主动。
问:你认为Linux有可能使微软或者其他的主流厂商改变他们的战略或者战场吗?
答:某种程度上我希望会是这样。用一个我自认为贴切的比喻来解释:让我们看当前美国最大的 5家软件公司,把他们和50年代美国最大的5家汽车制造商作个比较。当时所有的汽车公司都在新功能,新附件上竞争,每年都会推出新车型。
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现在每年都会有个新版本的Windows。当时汽车公司的工作是让人们注意每年的车型翻新。所以51年的凯迪拉克和52年的凯迪拉克差别很大。人们当然就会注意车型。为什么?公司就是希望人们在乎自己开的是什么车型,几几年的车型--新年的新车型会给公司赚取大量的利润。尽管前一年的车型照样工作得很好,公司还是希望卖新车型。
我和Linux就象当年的日本汽车制造业。确实,历史上有70年代石油危机,还有其他的因素。但问题的本质是美国的汽车业并不关心质量,而是关心新的功能,还有每年的新车型。然后,日本汽车出现了,一开始他们质量虽好,名声也不见得那么大,但是渐渐地用户们明白了:“嘿,日本汽车造得就是好。它们是没有流线型尾翼(fin),但是话讲到底,我每年换车干什么?”
我相信这是一个准确的比喻。如果微软能象美国汽车工业那样,改变它的做法,我会很高兴。如果微软真能改而在质量上和Linux竞争,那就是我的胜利。
问:微软的Steve Ballmer (第二号人物)最近提到开发Windows的源代码,你对此有何看法?
答:我所有的开发工作都是在Internet上完成的,你在Internet上学会的头一件事就是光说不练靠不住。 (and the first thing you learn on the Internet is that talk is cheap.) 除非看到了结果,否则我不相信任何言辞,这对所有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包括Ballmer的说法。眼见为实嘛。 (Show me the money! )
7. Linux vs. NT 问:谈到Ballmer和他的真正用意,你觉得微软是确实害怕Linux呢,还是它只不过利用媒体炒做对付司法部的起诉?
答:我相信一开始这是微软的有意操作,特别是去年秋天Linux刚开始引起注意的时候。微软内部没有人会这样认真地看待Linux,但他们看到它可以利用,作为法庭辩护的一个依据。但他们失算了,事情的结果是引起了许多舆论界人士的兴趣:“这个Linux到底是什么东西?”
问:你认为Linux有可能比NT使用更广泛吗?
答:如果只是比较Linux和NT,我的回答是肯定的。Windows NT和Linux占有差不多的市场份额。〖编者按:根据IDG的报告,1998年底,NT的服务器市场占有率为38%,Linux 16%,其他UNIX 19%,NETWARE 23%。 将来Linux会超过NT。那一天到的时候我不会太奇怪的。真正的目标是桌面系统。这不可能在一年、两年中发生,但也许会在3年,4年,5年间实现。
问:你认为两到三年内Linux会挑战微软在桌面市场的地位?
答:是三到四年。我希望那时Linux会成为非技术的电脑用户的选择之一。
问:那会对电脑工业和微软产生什么影响呢?
答:未必会到那样的地步。我只是认为,用户没有选择的市场是病态的。
问:你用病态这个词?
答:是的,是病态。你有一个非常广阔、复杂的市场,但有一家公司控制着这市场的绝大部分。不过最终垄断是维持不下去的。
在新兴的市场中,往往一个公司掌握着巨大的实力。当年的石油大王如此,当年的汽车工业如此,当年的电脑业也是如此,那时人们认为IBM是不可战胜的。 最后总会演变成五六家大公司并立的局面,那样才会稳定。所以我认为当前的市场是病态的。
8.今后5年的道路问:你对自由软件和商业力量之间的对立有何看法?有些纯粹主义者不喜欢Redhat或者任何其他发售Linux 商业版的公司,他们认为Linux应该保持永远免费。
答:我试图避免看事情只分黑和白。我的观点是:有了Linux,你确实可以避免商业化。可以从网上下载你需要的一切,一分钱都不用付。但坦白的说,我不希望再下载所有的东西了。现在,如果有了一台新机器,我会插进一张Redhat或者Suse的光盘,然后安装,然后再加上我自己需要的其他东西。我不需要为光盘付钱,但如果有必要的话,我是乐意掏钱的。它们确实是提供了真正的服务。这就是选择。如果你看事情一定要分黑白,认为Linux就该彻底免费,那么你也是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但我觉得那样做是局限自己。
问:看来你并不担心Redhat和诸如此类的公司会操纵Linux?
答:那是因为Redhat这样的公司不会希望接管内核的开发--这个代价他们是明白的。他们会希望员工中有许多内核开发者,一旦发生问题,可以靠自己人解决。
但他们本身并不想涉足内核开发。一个象样的商业公司,总会花时间做市场调研,搞清楚客户在做些什么,可以带给用户怎样的额外功能或价值,保证产品容易安装,解决重要的细节漏洞。关键是成品--完成一个产品,还有市场运作和组织运营。(It's about finishing touches, and it's marketing and logistics. )
问:你认为5年之后,Linux会发展成什么样?
答:对我来说,最有趣的一点始终是它各种各样的用途。我对嵌入市场感兴趣,因为那里会有些别处找不到的特殊用途。从技术的角度,超级计算机总是很性感的,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它们有趣也是因为有别处没有的特殊需求。
我觉得最有趣的市场是桌面市场,因为桌面没有任何特殊化。而反过来讲,这意味着永远不会有一个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人们要用的东西太多了。技术上,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特别关注桌面。我希望在5年之内,你可以看到Linux成为桌面系统的一个选择。也许不会替代微软,但至少会成为一个真正的选择。当2004年有人去电脑商店买他的第一台电脑时,他们会停下来考虑一下,到底是要Linux,Windows还是MacOS。
问:Linux和开放源码模式看来工作得很好,是否有其他新的商业模式引起你的兴趣呢?
答:有一种让我很感兴趣,但无法让我相信,那是“Internet语言化” (internet phrasing)的商业模式,内容包括把E-加在公司的名字前头,然后把股票的市值炒上一个数量级。我觉得这很有趣,但长远来看不会成功。
问:那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呢?
答:我认为传统工业会非常重视Internet。一小部分走在前列的公司会一战成名,然后发展不错;剩下的成功机会十成中可能超不过一成。也许Yahoo会生存下来--它的名声太显赫了,单凭这名声就可以赚钱--品牌认同还是很重要的。但通过现在的商业模式他们不会赚钱,也许他们自己已经明白了。
问:最后的问题,你认为软件产品的价格走向会怎样?
答:当年PC公司和微软是通过制作廉价的软件进入软件普遍昂贵的市场的。你看这些规模小,但是富于进取心的公司--例如Borland,现在叫Inprise,靠做编译器成名,或者微软,靠的是BASIC,他们就是这样进入市场的。令人沮丧的是,现在微软掌握掌握市场如此牢固,新一轮的涨价又开始了。Inprise当年率先推出价格低于100美金的编译器,引起了轰动,但当时的轰动已被淡忘了。我们又回到了软件价格居高不下的时候,因为又有大公司可以说:“你就该付这么多。”
我希望我们会再有一次那样的轰动。现在的经济模式允许以高价销售软件,但我相信那不会持久。这使有些人认为我是共产主义者,但我不是--我绝对相信竞争。我只是相信竞争会获胜,价格会再一次下跌。
|

我完全同意设想建立DOS组织“DOS联盟” ,也就是说和Wengier、以及“起步”站长莫老师等DOS战友一起来建立这个“DOS联盟”,以发展我国自主OS(操作系统)的高度去完成我们共同的愿望。
------党委书记
|
|
2002-12-2 00:00 |
|
|
党委书记
高级用户
    PCDOS
积分 912
发帖 217
注册 2002-10-17 来自 广东
状态 离线
|
『第 3 楼』:
使用 LLM 解释/回答一下
FreeBSD-通向自由软件的另一种途径
作 者: Boston Globe
翻译:为授权
Linus Torvalds大步走向讲台,他的和蔼的眼神并没有被无数的闪光灯所干扰。他迟到了新闻发布会。他必须让他的孩子们看一看企鹅 - 让他成名的软件的标志。
Torvalds是程序的上帝,从芬兰来的小伙子,带领着Linux的开发,一个打着他的名字的操作系统。随着Linux的企鹅图案的在Internet上的到处出现,许多著名计算知公司为Linux投资了数以百万的资金,Torvalds是现在受每个人喜欢的软件奇才。
同时,在LinuxWorld的展会上,Jordan Hubbard坐在一个堆满了CD-Rom光盘和书籍以及一个快乐怪物的玩具的展台里,但是周围并没有很多的记者。来参观展览的有很多都认出了这个快乐怪物图案以及它所代表的Hubbard的公司:FreeBSD Inc.。尽管这样,LinuxWorld的大部分荣耀都离他而去。Hubbard并没有痛楚的承认事实:“我们在PR(公共关系)战场上失败了”
魔鬼对企鹅 Devils vs. Penguins
你可以称FreeBSD是另一个LInux。和Linux一样,FreeBSD是一个按照Unix(一个强大的和复杂的有AT&T开发的系统)的模型在1970年代开发的操作系统。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FreeBSD可以通过从Internet下载而免费获得,并且和Linux一样,以可以得到“源程序”,所以人们可以对其进行修改直至他们认为符合自己的要求。许多最大的Internet站点如Yahoo使用FreeBSD来运行他们的网络系统。同样的还有Waltham的FAST搜索引擎,世界上最大的存有200Million个Web页面信息的引擎。
BSD代表着Berkeley System Distribution,一个有位于Berkeley的加州大学开发的Unix系统。1991年,一些Berkeley的开发者决定出售一种可以运行于桌面系统的Unix版本。他们起初称之为BSDI并且有一个免费电话---1-800-ITS-UNIX。“这确实让AT&T的短裤着了火”,Hubbard说。
AT&T起诉了,BSD的开发就此萎缩了。但在这其中,Hubbard和一些其他的人开始开发一种新的BSD,可以自由散发并且给需要的人所有的源代码。FreeBSD最初是在1993年底出现,几乎和Linux的开始是同一时间。但是Linux阵营中没有法律问题,而世界范围的程序员却在接受这个可能会被起诉侵权的开放程序计划的问题上徘徊。即使在1994年后法律问题得到解决后,FreeBSD不能得到已经失去的动力了。
“我们是势利眼”- We were the snobs
在BSD人的世界观中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他们是世界上一所最好的大学里的超级聪明的技术巨人。他们知道他们能够比散落于世界各地的那些下等人写出更好的代码。所以FreeBSD的人们不给那些有兴趣的外来人提供帮助。“我们是势利眼,”Hubbard说。“我们是那些不会让任何人都可以来修改程序的核心内容的人。”
Hubbard坚持说这样做的结果是更干净的和紧凑的代码。Eric Raymond-一个宣扬开放软件运动的圣人-说Linux的开发模式产生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用户和爱好者军团。这也许是一个开发操作系统的不是最有效的办法,但是这样却保证了完成后的产品会有一个稳定市场。FreeBSD有以的分离了程序员的团体,而这样正是导致了对自己的大大的伤害。“BSD人有很多的有利条件”,Raymond说,但是“他们做错了一件事以自由把其他所有的优势都葬送了。他们的社会学(观点)错了!”
以后的历史学家也许会忘了Torvalds写了Linux的部分(代码)。但是他们会记住一个世界范围的团体的兼职的程序员的协同工作,而所有的这些努力最后造就了一个产品,尽管这个产品仍然有很多残余的不成熟。这种协同本身就是力量的表现的奇迹。
同时,Hubbard说,时代对于FreeBSD是有利的。Linux的成功正在持续的吸引着新用户。随着Linux正在为FreeSoftware开辟一条道路,FreeBSD很乐意成为一个跟随者。“我们正在让他们首先走出8英尺的雪地,”Hubbard说。企鹅看起来比怪兽在这一方面更见擅长一点。
FreeBSD - Another Path to Free Software
Author: Boston Globe
Translation: Unauthorized
Linus Torvalds strode to the podium, his kind eyes unperturbed by the numerous flashing lights. He was late for the press conference. He had to show his kids the penguin - the logo of the software that made him famous.
Torvalds is the god of the program, a young man from Finland,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Linux, an operating system bearing his name. As the penguin logo of Linux spread all over the Internet, many famous computing companies invested millions of dollars in Linux, and Torvalds is now a software wizard loved by everyone.
Meanwhile, at the LinuxWorld exhibition, Jordan Hubbard sat at a booth piled with CD-ROMs, books, and a toy of a happy monster, but there were not many reporters around. Many visitors to the exhibition recognized the happy monster logo and the company it represented: FreeBSD Inc. Even so, most of the glory at LinuxWorld passed him by. Hubbard didn't painstakingly admit the fact: "We failed on the PR (public relations) battlefield"
Devils vs. Penguins
You can call FreeBSD another Linux. Like Linux, FreeBSD is an operating system developed in the 1970s according to the model of Unix (a powerful and complex system developed by AT&T). As its name implies, FreeBSD can be obtained for free by downloading from the Internet, and like Linux, it can get "source code", so people can modify it until they think it meets their requirements. Many of the largest Internet sites such as Yahoo use FreeBSD to run their network systems. The same is true for the FAST search engine in Waltham, the world's largest engine with 200 million Web page information.
BSD stands for Berkeley System Distribution, a Unix system develop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In 1991, some Berkeley developers decided to sell a version of Unix that could run on desktop systems. They initially called it BSDI and had a free phone - 1-800-ITS-UNIX. "This really made AT&T's shorts on fire," Hubbard said.
AT&T su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SD withered. But in the meantime, Hubbard and some others began to develop a new BSD that could be freely distributed and give everyone who needed it all the source code. FreeBSD first appeared at the end of 1993, almost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start of Linux. But there were no legal problems in the Linux camp, and programmers around the world were hesitant about accepting this open program plan that might be sued for infringement. Even after the legal problems were resolved after 1994, FreeBSD couldn't regain the lost momentum.
"We were the snobs" - We were the snobs
There was another problem in the world view of BSD people. They are super smart technical giants from one of the best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They knew they could write better code than the common people scattered all over the world. So the people of FreeBSD didn't provide help to those interested outsiders. "We were the snobs," Hubbard said. "We were the ones who wouldn't let anyone modify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program."
Hubbard insisted that the result of doing so was cleaner and more compact code. Eric Raymond - a saint advocating the open software movement - said that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Linux produced a legion of users and enthusiasts around the world. This may not be the most efficient way to develop an operating system, but it ensures that the completed product will have a stable market. FreeBSD has a separate group of programmers, and this is exactly what has greatly hurt itself. "BSD people have many advantages," Raymond said, but "they did one thing wrong and ruined all other advantages. Their sociology (viewpoint) was wrong!"
Future historians may forget that Torvalds wrote parts of Linux. But they will remember the collaborative work of part-time programmers from a worldwide group, and all these efforts finally resulted in a product, although this product still has many remaining immaturities. The collaboration itself is a miracle of the manifestation of power.
Meanwhile, Hubbard said that the times are favorable for FreeBSD. The success of Linux is continuously attracting new users. As Linux is opening a path for Free Software, FreeBSD is happy to be a follower. "We are letting them first walk out of 8 feet of snow," Hubbard said. The penguin seems to be better at this aspect than the monster.
|

我完全同意设想建立DOS组织“DOS联盟” ,也就是说和Wengier、以及“起步”站长莫老师等DOS战友一起来建立这个“DOS联盟”,以发展我国自主OS(操作系统)的高度去完成我们共同的愿望。
------党委书记
|
|
2002-12-2 00:00 |
|
|
党委书记
高级用户
    PCDOS
积分 912
发帖 217
注册 2002-10-17 来自 广东
状态 离线
|
『第 4 楼』:
使用 LLM 解释/回答一下
自由软件的斗争还远没有结束
Richard Stallman 自由软件的先锋:
1984年,Richard Stallman离开MIT开始开发一种类似Unix的自由软件操作系统。自此以后,他创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Free Software Foundation),发展了GNU 通用公共协议General Public License (GPL)并且以个人身份写了相当可观的组成现在称为GNU/Linux操作系统的原始代码,许多人随Linus Torvalds(1991年开始写Linux Kernel并且加入GNU软件和其他自由软件)简单的称其为Linux操作系统。
今天Richard Stallman是一个极其活跃的自由软件事业的提倡者。
当今自由软件运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总的来说,他们必须保护我们已经取得自由的领域并且扩展到还没有取得胜利的地方。这些领域中最主要的是新出现的硬件设备的驱动程序,由于硬件生产厂商不公开其技术指标和参数,使得很能开发运行于这些新设备上的自由软件。
威胁是什么?
威胁是人们会满足于非自由的设备驱动程序,Linus已经决定允许非自由驱动程序动态的和Linux Kernel联结。这就意味着(Linux和自由软件中)非自由驱动软件的出现。
这是否符合GPL?
这和我说认知的GPL是不一致的,但是Linus掌管着Linux,所以如果他认为可以,那就没有人可以说不了。所以硬件厂商可以不公布其参数,而我们将丧失一部分自由。
我们能够做的是不去够买需要非自由软件的硬件。这是我们每个人能够做的。另外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必须猜出其运行方式并编写出自由软件的驱动程序。
我们越是能够意识到自由软件是自由的事业,我们就越是愿意投身于这个事业中去。
The Struggle for Free Software Is Far from Over
Richard Stallman: Pioneer of Free Software:
In 1984, Richard Stallman left MIT to start developing a Unix-like free software operating system. Since then, he founded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developed the General Public License (GPL), and personally wrote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the original code that now constitutes the GNU/Linux operating system. Many people simply call it the Linux operating system, following Linus Torvalds (who began writing the Linux Kernel in 1991 and incorporated GNU software and other free software).
Today, Richard Stallman is an extremely active advocate for the free software cause.
What are the main issues facing the current free software movement?
In general, they must protect the areas where we have already achieved freedom and expand into the areas where victory has not yet been won. The most prominent of these areas are the device drivers for newly emerging hardware devices. Because hardware manufacturers do not disclose their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and parameters, it is difficult to develop free software that runs on these new devices.
What is the threat?
The threat is that people will become content with non-free device drivers. Linus has decided to allow non-free drivers to dynamically link with the Linux Kernel. This means the emergence of non-free driver software in Linux and free software.
Does this conform to the GPL?
This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GPL as I understand it, but Linus is in charge of Linux, so if he thinks it's okay, no one can say no. So hardware manufacturers can not disclose their parameters, and we will lose some of our freedom.
What we can do is not to buy hardware that requires non-free software. This is something each of us can do. In addition, some of us must figure out how they work and write free software drivers.
The more we can realize that free software is a free cause, the more willing we will be to投身于 this cause.
|

我完全同意设想建立DOS组织“DOS联盟” ,也就是说和Wengier、以及“起步”站长莫老师等DOS战友一起来建立这个“DOS联盟”,以发展我国自主OS(操作系统)的高度去完成我们共同的愿望。
------党委书记
|
|
2002-12-2 00:00 |
|
|
党委书记
高级用户
    PCDOS
积分 912
发帖 217
注册 2002-10-17 来自 广东
状态 离线
|
『第 5 楼』:
使用 LLM 解释/回答一下
魔法炉-开放源码的经济背景分析
本文译自The Magic Cauldron,by Eric S. Raymond, June 1999
这是著名的开放源码倡导者Eric S. Raymond开放源码系列的第三篇论文,前两篇分别是“教堂与集市”(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和“开拓智域”(Homesteading the Noosphere)。
不是原文的思想太复杂、跳跃性太快,就是我英文没学好,或者中文没学好,还没学会说中国话。本文 译得乱七八糟、七零八落。不过如果你仍然能从中看出点门道,那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果你能给我提点意见, 将译得不通的地方改正过来,或者将我还不知道的事实、寓言等解释一下,我将不尽感激;如果你关于开放源 码有什么话要说,也请你一道参加 forum.linux.net.cn 的讨论。
魔法炉 —— 开放源码的经济背景分析原著:Eric S. Raymond,1999年6月
摘要
本文分析了开放源码现象背后的经济基础演变。作者首先破除了一些关于程序开发投资和软件价格结构方面盛 行的迷信观念,用博弈理论分析了开放源码合作的稳定性,介绍了八种资助开放源码开发的模式,包括两种非 盈利的和六种盈利性质的模式。接下来作者引入了一个定性的理论,探讨封闭源码开发在经济上具有合理性的 时机。然后作者考查了其它一些新的机制,说明资助盈利性开放源码开发的市场正在形成,并且以前的赞助体 系和任务市场也重新出现。本文以对将来的一些试探性预测作为结束。
目录
1. 与魔法无异2. 天才的“奇客”及其它3. 制造业错觉4. “信息要免费”的神话5. 公共牧场的反例6. 封闭 源码的理由7. 使用价值投资模式 7.1 Apache 案例:成本分担 7.2 Cisco 案例:分散风险8. 为何商品价值 观是有问题的9. 间接商品价值模式 9.1 降价先锋/占领市场 9.2 工具过时 9.3 开个餐馆,菜谱送人 9.4 附件与补充 9.5 开放未来,出售现在 9.6 开放软件,出售品牌 9.7 开放软件,出售内容10. 何时开放,何 时封闭 10.1 盈利是什么? 10.2 它们如何相互影响? 10.3 Doom:一个案例分析 10.4 了解开放的时机11. 开放源码的商业生态学12. 应付成功13. 开放的研发和赞助的重现14. 走向彼岸15. 结论:革命后的生活16. 参考书目和致谢17. 附录:为何封闭源码的驱动程序导致厂商金钱上的损失18. 修订
1. 与魔法无异
威尔士神话中,女神 Ceridwen 有一个了不起的炉子,可以用魔法烧出可口的食物 ——通过只有女神知道的 咒语来使唤它。在现代科学中, Buckminster Fuller 提出了“短命现象”,即当原先设计中的物质资源被 越来越多地用信息内容代替后,技术变得越来越有效,但越来越便宜。Arthur C. Clarke 将这两者联系起 来,提出:“任何足够高级的技术都无异于魔法一般神奇”。
对很多人而言,开放源码社团的成功就象难以置信的魔法。高质量的软件“自由、免费”地产生,总能这样自 然很好,可它看起来应该不可能象现在这样在现实世界的竞争和资源不足的条件下继续存在下去。关键在哪 儿?Ceridwen的炉子只是一个魔术的骗局吗?如果不是,在这里“短命现象”是如何起作用的 —— 女神念的 是什么咒语呢?
[注]有谁能提供关于 Ceridwen 女神、Buckminster Fuller 和 Arthur C. Clarke的背景知识?谢谢。
2. 天才的“奇客”及其它
开放源码文化的历程当然和很多了解软件开发但未身处其中的人的假定相悖。“教堂和集市”(“教”文)描述 了分散的软件开发合作是如何有效地推翻了 Brooks 定律,并形成具有前所未有的可靠性和质量的软件项目。 “开拓智域”(“开”文)考察了这种“集市”开发模式的社会动力,并主张从传统的交易型经济的角度是无法 最有效地理解它的,而应该在人类学家称为“馈赠文化”的环境中来理解,在这样的文化中,各成员通过赠送 自己的劳动成果而非交易来体现其地位。本文中我们将从揭穿一些常见的关于软件产品经济的神话开始,将 “教”和“开”文中的分析继续到经济领域、博弈理论和商业模式,提出新的概念上的工具来帮助理解开放源 码开发者们的“馈赠文化”在交易型经济中存在的方式。
为了将分析的精力集中在此主线上不必再谈及到其它方面,我们需要先放弃(或者至少是暂时忽略)关于“馈赠 文化”的解释。“开”文指出馈赠文化行为出自于生存所需物品已经富足、交易活动不再那么令人感兴趣的环 境中;虽然这作为对行为的心理学解释已经似乎足够了,但它作为对多数开放源码开发者实际所处的混合经济 环境的解释还有欠缺。对他们中很多人而言,交易活动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但它的经济约束力还存在,他们的 行为还得有一些“物质拮据经济”上的意义,来使他们保持“支持馈赠文化”的余力。
因此,我们将(完全从拮据经济的领域内部)考虑使开放源码开发存在下去的合作和交换模式。与此同时,我们 将详细举例回答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该如何由此而赚钱?”。然而,首先我们将说明在这个问题后面的压 力是派生自目前盛行的软件产品经济模式的,而它其实已和客观事实不符。
(在开始阐述之前最后作一个说明:在本文中对开放源码开发的讨论和提倡不应该被诠释为说明封闭源码开发本 质上错误的例子,也不是对软件知识产权的反对,也不是对利他主义的“共享”的呼吁。虽然这些主张仍然还 被开放源码开发者们中的少数言论所钟爱,但自“教”文以来的经验表明它们已经没有必要继续讨论。对开放 源码开发完全充分的讨论只须建立在它的工程和经济上的成果之上 —— 更好的质量、更高的可靠性、低成本 和更多的选择。)
[注]何为 Brooks 定律?希望有人帮忙解释。
3. 制造业错觉
在开始前我们需要注意到,和任何其它工具或者货物资本一样,计算机程序也有两种不同的经济价值:使用价 值和商品价值。
一个程序的使用价值是它作为工具的经济价值,它的商品价值是它作为一个可出售的商品的价值。 (按专业的 经济学说法,商品价值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使用价值是中间产品的价值。)
多数人在试图思考软件产品经济时,都倾向于使用一种“工厂模型”,它建立在以下的基本前提之上:
1. 多数开发者的时间是使用商品价值来偿付的。
2. 软件的商品价值和它的开发成本成正比(即复制它的功能所需的资源的成本),因此也和其使用价值成正比。
换句话说,人们非常倾向于认为软件和其它典型的制成品有一样的价值特性。但这两个假设都可以证明是错误 的。
首先,为销售而编写的代码只是编程活动的冰山一角。在微机之前的时代,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90%以上的代码 是在银行和保险公司内部写出来的。现在很可能不再如此 —— 其它工业也更严重地依赖于软件,金融业在这 之中所占的比重相应就下降了 —— 但我们马上也能看到,凭经验上的证据,仍然约有95%的代码是在公司内部 写出来的。
这些代码包括大多数管理信息系统(MIS)、每个大、中型公司都需要的定制的财务和数据库软件,它还包括专用 技术代码,如设备驱动程序 (几乎没有人靠销售设备驱动程序赚钱,随后我们会谈到这个问题),它还包括我们 越来越多的微处理器控制设备中的嵌入式代码,从机械工具和喷气客机到轿车、微波炉和电烤箱。
大多数这样的内部代码集成到其应用环境的方式使得拷贝或者再使用它非常困难。(不管这个“环境”是商业办 公室的一整套手续或者是联合收割机的燃油喷射系统,情况都是这样。)因此,当这个环境发生改变时,要让配 套软件能够正常工作有很多工作要做。
这项工作就叫做“维护”,而且任何软件工程师或者系统分析员都会告诉你,它要占到程序员们被雇来所做工 作的绝大部分(75%以上)。相应地,绝大多数的程序员工时 (或者说大多数编程者的薪水) 都是花在编写或者 维护那些根本就没有商品价值的内部代码上—— 这个事实任何读者都可以随时通过查阅任何报纸上的工作广告 栏的编程工作清单来核实。
搜索一下你本地报纸的工作广告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实验,我劝你一定亲自做做。查一下编程、数据处理和软 件工程栏目下的工作广告列表,来看看和软件开发有关的职位,将这些工作按照开发出的软件是用于使用还是 销售进行分类。
很快你就会清楚,即使按照最广泛的“用于销售”的定义来解释,在20个工作中至少有19个是严格地按照使用 价值 (也就是中间产品的价值)来支付的。这是我们之所以相信只有5%的软件产业是“商品价值驱动”的原因。 然而,请注意本文后面的分析中对这个数字相对并不敏感;即使它是15%或者20%,经济学上的结果本质上是一 样的。
(当我在技术会议上发言时,我常常提这样两个问题作为开头:听众中有多少人的工作是写软件的?有多少人的 薪水是依赖于软件的商品价值的?回答前者的人常常举手如林,而几乎没有人回答第二个问题,相当多的听众 都对这个比例感到很惊讶。)
再者,考察一下顾客们的实际行为,那种认为软件的商品价值和它的开发与换代成本关系紧密的理论就更容易? 煌品恕S泻芏嗌唐?(在其折旧以前) 部分地适用这个理论 —— 食品、轿车、机械工具。甚至也有很多无形 的商品,其商品价值也和开发替代成本密切相关 —— 比如音乐、地图或数据库的复制权。这些商品在它们的 原始生产商退出谐『笃渖唐芳壑等阅鼙3植槐洌踔粱够嵩黾印?
相反地,当软件产品的生产商退出市场(或者只是该产品停止生产)后,消费者愿意为它支付的价格就会很快降 到几乎为0,即使它理论上仍有使用价值,或等价功能产品的开发成本。(要验证这个判断,你只需到附近任何 一个软件商店的削价柜台去看看。)
在生产商退出后,零售商的行为是很有启迪性的,它告诉我们零售商懂得一些生产商不明白的东西,就是:消 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受到对厂商服务的将来期望价值的有效限制。(这里“服务”一词涵盖了增强、升级和后续 开发项目等很多广泛的方面。)
换句话说,软件业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只不过它运作在一个盛行的但毫无根据的错觉下,以为它是 属于制造业的。
值得反省一下我们为何通常都倾向于相信这种错觉。也许仅仅是因为只有软件业中那一小部分生产软件产品进 行销售的厂商为其产品做过广告。而且,其中最多见和广告最狠的产品是那些短命的、不要求持续的支持服务 的东西,比如游戏(当然,这只是特例,并非必然规律。)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错觉导致了病态的价格结构,它不会随事实开发成本一起下跌。如果(如我们通常所认 为的那样)一个典型的软件项目75%以上的生命周期成本是在维护、排错和扩展中的话,那么这种通常购买价格 定得很高,但几乎没有支持费用的策略就注定不能让买卖各方满意。
消费者亏了,因为,即便软件属于服务业,源于制造业模式中的动机总是阻止厂商提供足够的服务的。如果厂 商的钱来自于软件比特的销售,那么资金就会投入到制造并推出软件中;用户支持不是一个盈利单位,就只会 得到一些最不得力的职员,并且拥有的资源也仅仅够防止疏远关键性数量的用户。
问题的另一面是,大多数采用这种制造业模式的生产商在长期竞争中也会失败。用固定的销售收入来投入无限 延续的用户支持开销的作法,只有在市场扩展得足够迅速、能够用明天的收入来抵消昨天的销售带来的服务支 持和周转开销的情况下才能成立。一旦市场成熟后,销售减慢,大多数生产商将别无选择,只能放弃一些产品 来缩减服务支持开支。
无论这种缩减是显式的 (比如产品停产) 或者隐式的(比如使用户很难获得服务),都具有把用户送给竞争对手 的效果 (因为这样破坏了产品的将来期望价值,它是依赖于服务的)。在短期内,还可以通过把除错的版本当新 产品发布、制定新的价格来摆脱困境,但消费者对此很快就会厌倦。因此,长期的解决办法就是根本没有竞争 者 —— 就是说,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垄断。最后,就只有一个厂商了。
其实,我们已经多次看到这种因缺乏支持服务的失败模式把很多强有力的第二竞争者挤出了市场。 (那些调查 过专有PC操作系统、字处理、财务软件或者通用商业软件的人对这种模式可能尤为清楚。) 由制造业模式产生 的不正当动机导致了“胜者王败者寇”的市场动向,并且获胜方的消费者其结局也是吃亏。
如果不是制造业模式,那是什么呢?要有效地处理软件生命周期的成本结构 (非正式的和经济学专业意义上的 有效),我们需要一个建立在服务合同、订购和买卖双方持续的价值交换基础上的价格体系。因此,在自由市场 追求效率的条件下,我们可以预见这是一种多数成熟的软件工业将最终遵从的价格体系。
上述这些使我们得以洞察开放源码软件为何能逐渐引起不仅是技术上而且是经济上对现行秩序的挑战。看来, “自由”制造软件的结果,就是迫使我们进入“服务支持费用”占主导地位的世界 —— 并暴露出封闭源码软 件所依赖的价值规律支撑体系相对是多么的脆弱。
“自由/免费”一词在另一方面也具有误导性。降低成本常常导致对它的基础支撑设施的投资不是减少而是增 加。当轿车的价格下降时,对它的需求就会上升 —— 因此即使是那5%靠软件的商品价值过活的程序员在开放 源码的世界里也不大会受到影响。在这种变迁中失败的不会是程序员,而是那些不合时宜地把赌注押在封闭源 码开发策略上的投资者。
4. "信息要免费”的神话
还有一个和制造业错觉完全相对的、但程度类似的另一个神话,也经常困扰人们对开放源码软件经济的看法。 这就是:“信息要免费”的神话。它通常表现为一种看法,认为复制数字信息的零成本意味着信息的价格也应 该为零。
考虑那些使人拥有竞争好处的信息的价值,比如资产图表、或者瑞士银行帐号、或者获取服务的钥匙比如计算 机帐户口令等,这个神话最一般的形式就不攻自破了。即使这些信息可以零成本复制,由它所授权的事物也不 能。因此,该项事物非零的最低价值可以被认为是信息的价值。
这里提到这个神话,主要是为了指出信息是否免费和开放源码的经济效用辩论无关;随后我们会看到,即使在 软件确实具有制造业货物的价值结构的假设下,这种无关性也很好地成立。因此我们不需要在软件应不应该免 费的问题上纠缠不清。
|

我完全同意设想建立DOS组织“DOS联盟” ,也就是说和Wengier、以及“起步”站长莫老师等DOS战友一起来建立这个“DOS联盟”,以发展我国自主OS(操作系统)的高度去完成我们共同的愿望。
------党委书记
|
|
2002-12-2 00:00 |
|
|
党委书记
高级用户
    PCDOS
积分 912
发帖 217
注册 2002-10-17 来自 广东
状态 离线
|
『第 6 楼』:
使用 LLM 解释/回答一下
5. 公共牧场的反例
既然我们对目前盛行的模式持怀疑的眼光,让我们看看能否建立另一种模式 —— 关于什么使得开放源码合作 得以持久的顽固的经济上的解释。
这是一个要从两个层次来分析的问题。一是我们需要解释那些为开放源码项目贡献力量的人的行为;另外一层 是需要理解支撑Linux、Apache等开放源码项目上的合作的经济力量。
首先,我们还是要推翻一个干扰我们的习惯思维定式。每当试图解释合作行为时,Garret Hardin 的“平民悲 剧”总会在我们的脑海里隐现。
Hardin 著名的例子是,想象一块被整村农民共有的草场,用来放牧他们的牲畜。但放牧使草场退化,草被吃 光了,渐渐露出一块块裸露的泥土地面,而新草的生长是很缓慢的。如果没有一个公认(并被执行)的政策来分 配放牧的权利以防止过度放牧,每个人都会出于自己的利益,尽可能快地驱使他尽可能多的牲口去吃草,争取 在草场完全退化成整片泥沼之前获取最大的利益。
多数人的直觉中,参与合作的模式都和这很类似。这其实并不能用来很好地诊断开放源码的经济问题,它是 “自由骑士”(报酬不足)问题,而非抢手的公有好处(过度使用)。然 而,我却在多数举手反对中看到类似的思维模式。
“共产的悲剧”只有三种可能的后果:一是草场荒芜变成泥沼;二是一部分拥有强制权力的村民以全村的名义 强制执行草场分配政策(共产主义者的解决方式);三是村民们各自将自己有能力保卫和管理的部分圈起来,从 而瓜分公共草场(私有产权的解决方式)。
如果条件反射式地将这种模式应用于开放源码合作,人们就会得到一个不稳定的中途夭折的结果。由于在互联 网上没有办法执行编程者工作时间的分配政策,这个模式预测的直接结果就是公共(软件)财产将瓦解,其不同 部分将被不同人据为私有,成为封闭源码的软件,并且贡献给公共社区的作品会迅速减少。
事实上,我们的经验显然是实际的趋势是与此相反的,(例如,如果按照Metalab每天提交的报告和 freshmeat.net 每天的公告数量来衡量)开放源码开发的范围和内容在稳步增加,显然其中有一些关键性的东 西,用“平民悲剧”的模式无法解释正在发生的事情。
一部分答案当然在于使用软件并不会象放牧破坏草场那样减低它的价值。实际情况是,由于用户加进他们自己 的更正和功能(代码补丁),开放源码软件的广泛使用往往增加其价值,在这个公共牧场的反例中,放牧反而使 牧草长得更高。
问题的另一部分答案在于公共源码的小补丁公认应有的市场价值难以实现。假设我写了代码改正一个很讨厌的 毛病,并假设很多人认为这点代码确实是值钱的,我怎么才能从这么多人那里收到这笔小钱呢?虽然这样小笔 地付帐给我通常是合适的,但传统的支付方式有着太高的附加开销,使这样小笔费用的支付真的很成问题。
也许这样来看更加确切一些:这笔费用不光难以收取,在一般情况下它甚至很难定价。作为一个假想实验,让 我们假设互联网也有这么一种理想的支付设施 —— 安全、随处可见、零附加开销。现在假定你写了点叫做 “Linux核心的零碎补丁”的代码,你怎么知道该标价多少出售呢?一个潜在的买者,还没有看到代码之前,又 怎么知道付多少钱才是合理的呢?
这样我们面临的问题就象哈哈镜中的“F.A. Hayek 的计算问题” —— 只有超人才 能解决,为了促成交易,他同时要能计算这些补丁代码的价值,又要让人信得过来由他设定价格。
很不幸的是,超人严重短缺,所以补丁作者 J. Random Hacker (偶尔为之的随机黑客)只剩两种选择:抱着 补丁不放,或者把它免费送给别人。前一个选择不带来任何好处,后一个可能也一样,或者它会鼓励别人也这 样互惠地拿出自己补丁,可以解决 J. Random 将来遇到的其它问题。这种选择表面上看是利他性的,其实用 搏弈论的观点来看它是最高明的自私。
在分析此类合作时,注意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尽管有“自由骑士”问题存在(在缺钱或其它等价报酬物的情况 下,对工作的资助不够),它并不随最终用户数量的增加而成比例扩大。开放源码项目的复杂性和彼此交流上的 开销几乎完全只是参与其中的开发者数量的函数;大量几乎从不看源码的最终用户事实上并不带来任何开销。 也许电子邮件讨论中遇到幼稚问题的概率会增加,但这相对很容易通过维护一个常见问答的讨论组来预防,于 是就可以愉快地忽略那些明显还没有读过常见问答的提问者了(事实上这两种做法都是很典型的)。
比起其它方面来,开放源码软件中真正的“自由骑士问题”更主要的是提交补丁过程中的摩擦阻力开销。一个 在这场文化名望游戏(见“开”文)中没有一点地位的、潜在的贡献者,在没有金钱报酬的情况下,可能会想 “提交这个补丁太不值得,因为我不得不把它整理清楚、写一个更正备忘、还要签署自由软件基金任务表... "。因为这个原因,一个项目的贡献者数量(以及决定与此的成功程度)严重地受到其贡献者需要履行的条条框? 虻母好嬗跋臁U庵肿枇梢允腔档募际跣缘模部赡苁钦紊系摹U饬街肿枇σ坏溃残砜梢越馐臀嗡缮 ⒌摹⑽薅ㄐ蔚腖inux文化所吸引的合作力量,比组织紧密得多、集中得多的BSD有着数量级上的优势,并且相 对Linux引起的重大关注,为何自由软件基金会要落后一些。
到现在为止这些解释都没有问题,但这是我们在随机黑客写出补丁代码并做出自由共享的决定之后的事后诸葛 亮解释。我们需要的另一半是如何从经济学来解释为何随机黑客会首先想到写这个补丁,而不是写那些能给他 带来商品价值回报的封闭源码程序。是什么商业模式造就了开放源码开发蓬勃发展的小气候呢?
6. 封闭源码的理由
在开始给开放源码商业模式分类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普遍的排它性盈利问题。当我们封闭源码时,我们保护 的其实是什么呢?
假定你雇用某个人来为你的生意写一个专用的财会软件包,封闭而不是开放其源码一点也不能使这件事完成得 更好;你愿意封闭它的唯一合理的理由是看你是否想把它卖给别的人,或者阻止竞争对手利用它。
表面上的答案是你在保护商品价值,但对于95%的、是为内部使用而作的软件,这个理由不适用。那么封闭还有 哪些好处呢?
第二种解释(保存竞争优势)也耐人寻味。假设你开放该财会软件的源码,它被普遍使用并受益于用户群对它的 改进。现在,你的竞争对手也开始用它。竞争对手没有付出开发费用就得此利益,并切入你的业务,这个反对 开放源码的论据成立吗?
也许成立,也许不。真正的问题是你在分散开发负担后获得的好处是否超过由于自由骑士竞争的增加而遭致的 损失。很多人由于 (a)忽视了招募更多力量帮助开发的功能性好处;(b)没有看到开发成本的剧减;而常常不 能做出正确的权衡。根据假设,你无论如何总会付出开发成本的(要么是封闭开发成本,要么是竞争损失),因 此把它们归结为开放源码的成本(如果你愿意这么认为)是错误的。
还有其它封闭源码的理由也完全不合情理。例如,你也许有这样的错觉,认为封闭源码能让你的商业系统更安 全,更好地防止破坏者和入侵者。如果这样,我建议你马上去找一位密码专家咨询一下。真正的专业偏执者更 清楚不能相信封闭源码程序的安全性,因为他们从以往艰苦的经历中得到这样的教训。安全是可靠性的一个方 面;只有经过彻底的同行评估的算法和实现才可相信是安全的。
7. 使用价值投资模式
从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区别中我们能注意到的一个关键事实是:只有商品价值才会由于从封闭过渡到开放源 码而受到威胁,使用价值不会。
如果使用价值、而非商品价值才真正是软件开发的主要动力,并且(如“教”文所称)开放源码开发的确比封闭 方式更加有效和高效率,那么我们应该期望发现这样的环境,仅靠预使用价值就持久地资助了开放源码开发。
事实上不难确定至少有两个重要的模式,这里面全时的开放源码项目开发者的薪水是严格由使用价值来支付 的。
7.1 Apache 案例:成本分担
让我们假定你工作的公司需要一个用于关键性业务的大容量、高可靠性WWW服务器,也许它是用于电子商务,也 许你们是销售广告空间的大众媒体,也许你们是一个门户站点,你需要24小时不停机服务,需要速度,和可定 制性。
如何才能得到这些呢?你可采用三个基本的策略:
买一个私有的服务器软件。这样,你是在赌该软件商能按期供货、并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来正确地实现它。即便 这些都能满足,它的产品可能开始时定制功能较差;你可能只有通过软件商愿意提供的钩挂途径来修改它。这 种私有服务器的方式并不普遍。
自己开发一个。并不能马上就排除这个选择:WWW服务器不是非常复杂,当然比浏览器要简单得多,并且一个专 用品能做得非常小巧灵活。走这条路你可以得到想要的功能和定制性,虽然你将付出开发时间,且当你退休或 者离职的时候你的公司也许会发现它得维护就成了问题。
加入Apache团体。Apache服务器是互联网上的网站管理员开发出来的,他们意识到与其很多人自行开发它,还 不如将他们的努力集中在改进同一个基础代码更聪明些。这样做他们能够获得自己开发的好处和大量并行的同 行评估的强大排错效果。
选择Apache 的优势非常显著。从Netcraft每月的调查,我们可以知道到底有多显著。该调查显示,自其开始 以来,相对于其它私有服务器软件,Apache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扩大,截止到1999年6月,Apache及其派生者占 有61%的市场份额(见http://www.netcraft.com/survey/ 12月2日最新结果是54.81%)—— 它没有合法的 拥有者,没有宣传攻势,它们背后完全没有签订过合同的服务机构。
Apache的故事可以概括为这样的模式:软件用户们发现资助开放源码开发是有好处的,因为这样他们用少得多 的价格,得到比其它方式好得多的产品。
7.2 Cisco 案例:分散风险
数年前,在Cisco公司有两个程序员受命写一个分布式网络脱机打印系统,用于公司的内部网。这是个不小的挑 战,除了要支持任一个用户A能够在任何一台打印机B(也许在隔壁或者上千英里外)上打印,系统还必须保证, 在纸张用完或者墨粉太少等情况下,打印任务能自动切换到附近的另外一台打印机上,同时系统要能够向打印 机管理员报告这类问题。
这对拍档聪明地完成了对标准Unix脱机打印软件的一系列修改,并加上一些外围命令文件完成任务。然后他们 意识到他们、以及Cisco遇到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他们谁也不大可能永远在Cisco工作。最后,两人都会走的,这个软件不会有人维护了,慢慢就会 烂掉(即,逐渐不再适合现实的工作环境)。没有人愿意看到他自己的成果最后会是这般下场,这对勇敢的搭档 感觉Cisco已经另外买了一个解决方案,并合理地期望这会比他们自己的程序要用得更长久。
于是,他们找到他们的经理,力劝他将这个脱机打印软件以开放源码的形式发布。他们的论据是Cisco将不会失 去任何商品价值,但能获得很多。通过鼓励分布在很多公司的用户和合作开发者团体的扩大,Cisco可以有效地 解决软件原始开发者流失的问题。
这个Cisco的故事可以概括为另一种模式,在这里开放源码起到的降低成本的作用不如分散风险的作用大。其中 各方都发现,开放的源码、和有多种独立收入来源的合作团体的存在,提供了本身在经济上非常有价值的保险 措施 —— 足够值得为此而投资了。
8. 为何商品价值观是有问题的
开放源码使得要从软件销售直接获取商品价值变得相当困难,这种困难不是技术上的:源码并非比执行码更易 复制,允许获取商品价值的版权法律如果实施起来,对开放源码产品也未必比封闭源码的更加困难。
困难在于支撑开放源码开发的社会契约的本性。由于彼此互补的三个原因,几种主要的开放源码版权许可都不 允许因为要便于获取直接商品价值而附加的、对软件的使用、再发行和修改的绝大部份限制。要理解这些原 因,我们必须考察这些版权形式存在的社会环境:互联网黑客文化。
尽管(即使在1999年)在黑客圈外还存在对黑客文化的种种神话,这些原因都与对市场经济的敌意毫无瓜葛。虽 然一小部分人对赢利动机确实有些敌意,整个社团在和Red Hat、SUSE、Caldera等旨在盈利的Linux发行商的 合作方面还是非常愿意的,大部分黑客都很乐于和整个社会合作,只要不违背其初衷。黑客们反对直接赢利目 的的授权方式的原因要更加微妙和有趣。
其中一个原因关系到对称性。虽然多数开放源码开发者本身并不反对别人从他们的赠品获利,但大多数人都要 求没有任何一方(可能除了代码的原作者之外)占据谋利的特权地位。随机黑客先生愿意让比如某个Fubarco公 司销售他的软件或者补丁来获利,但前提是他们自己以后也仍然也有以此获利的可能性。
另一个原因关系到他们不愿看到的后果。黑客们注意到那些因为“商业”使用和销售(这是最常见、不会让人感 到脸红的想获取直接商品价值的合理方式)而含有限制或者收费的版权有严重的令人寒心的后果。一个特例是给 廉价的CD-ROM文集的再发行加以一定的法律规定,这按照理想的愿望是应该鼓励的。更一般的,对使用/销售/ 修改/发行的限制(和授权许可中的其它复杂因素)会产生跟踪检查遵守程度的开销,并且(随着需要处理的软 件包数量的增加),会产生可觉察到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法律风险及其各种爆炸性增加的组合形式。这个结果被 认为是有害的,因此强大的社会压力使授权许可保持了简单的形式,免除任何限制。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原因关系到保持“开”文中阐述的同行评议和馈赠文化动力。为保护知识产权和获取直接商 品价值的许可限制常常使得无法合法地分支出新项目(例如,Sun对Jini和Java的所谓“社团源码”授权就属于 这种情况)。虽然(由于在“开”文中详细说明的原因)分支是会遭人反对、而且只是迫不得己的最后选择,它仍 然被认为极其重要,以防万一原来的维护人员不再称职或者背弃其道(如换用更封闭的授权)。
黑客社团在对称性原因上还有些商量余地;因此它容许象Netscape的NPL授权那样,给代码的原作者一些获利 的特权(在NPL中,就是特定地指在衍生及封闭源码产品中使用开放源码的Mozilla代码的专有特权)。他们在 不可预料性原因上的商量余地小得多,而在保持分支权利的原因上没有任何可商量的余地。(这也是为何Sun的 Java和Jini的“社团授权”方案被黑客社团所唾弃的原因。)
这些原因也解释了“开放源码定义”的条款,该定义是要阐述黑客社团对标准的开放源码授权(完全公开授权 GPL、BSD授权、MIT授权和艺术家授权等)的关键特征。这些条款(尽管不是有意)实际上的效果使得直接获取 商品价值非常困难。
9. 间接商品价值模式
然而,仍然能通过开创软件及相关服务的市场来获得可以说是间接的商品价值。有五种已知的和两种推测的此 类模式(可能会在将来出现更多)存在。
9.1 降价先锋/占领市场
在这个模式中,你使用开放源码软件来开创或维持市场地位,为产生直接收入来源的私有软件服务。 在最常见 的类似形式中,开放源码的客户软件促使了服务软件的销售,或者门户站点的订阅/广告收入。
当Netscape公司于1998年初开放Mozilla 浏览器源码时采取的就是这个策略。他们生意中的浏览器部分大约 占13%,而且在Microsoft发售IE后这个比率正在下降。IE强大的市场攻势(以及后来成为反垄断诉讼焦点的不 太正大光明的捆绑作法)很快就侵入了Netscape的浏览器市场,令人担心Microsoft会有意垄断浏览器市场, 然后形成对HTML标准事实上的控制,以此来将Netscape赶出服务器市场。
通过开放尚在广泛流行的Netscape浏览器的源码,Netscape 有效地阻止了Microsoft浏览器完全垄断的可能 性。他们期望开放源码合作能加速浏览器的开发和测试,并希望Microsoft的IE会被遏制到只来得及追赶它的 地位,并防止对HTML进行专有的修改。
这个策略成功了。到1998年11月,Netscape事实上开始收复一些被IE占去的商业市场份额。到1999年初 Netscape被AOL收购时为止,维持Mozilla开发带来的竞争优势如此明显,AOL首次公开的承诺之一就是继续支 持Mozilla项目,即使它还只是处在初步的alpha开发阶段。
9.2 工具过时
这个模式适合于硬件制造商(在此处的上下文中,硬件包括了从以太网卡或其它外围板卡一直到整个计算机系 统的任何设备)。市场压力已迫使硬件公司编写和维护软件(包括从设备驱动程序、配置工具一直到整个操作 系统的程度),但软件本身并不是盈利部门,它是额外开销 —— 而且常常相当重要。
在这种情形下,想都不用想就可以开放源码了。不会失去任何收入来源,因此没有什么弊端。厂商获得的是戏 剧性扩大的开发群体、对用户需求更快更灵活的响应,以及通过同行评议获得的更好的可靠性。它可被自由地 移植到其它环境,很可能它还带来用户忠诚度的升高,因为用户中的技术人员投入了更多编程时间,为满足他 们的需要进行定制工作。
——摘自:CN Linux NET
|

我完全同意设想建立DOS组织“DOS联盟” ,也就是说和Wengier、以及“起步”站长莫老师等DOS战友一起来建立这个“DOS联盟”,以发展我国自主OS(操作系统)的高度去完成我们共同的愿望。
------党委书记
|
|
2002-12-2 00:00 |
|
|
stance
初级用户
 
积分 64
发帖 46
注册 2008-4-21
状态 离线
|
『第 7 楼』:
使用 LLM 解释/回答一下
谢谢党委书记的好文章,也想转用LINUX,但花不起精力,有很多事情要做。
Thanks to the Party Secretary's good article. I also want to switch to LINUX, but I can't afford the energy. There are many things to do.
|
|
2009-4-26 11:30 |
|
|
Kukmoon
新手上路

积分 10
发帖 6
注册 2009-1-8
状态 离线
|
『第 8 楼』:
使用 LLM 解释/回答一下
资本主义的Windows太根深蒂固了
共产主义的LInux还需要时间
Capitalism's Windows is too deeply ingrained
Communism's Linux still needs time
|
|
2009-5-5 13:34 |
|
|
ddd010
新手上路

积分 15
发帖 12
注册 2008-12-1
状态 离线
|
『第 9 楼』:
使用 LLM 解释/回答一下
有好多人是在上班的人????
Are there many people who are working?
|
|
2009-11-19 18:28 |
|
|
xempo
初级用户
  林江华
积分 60
发帖 36
注册 2015-12-25 来自 大坡山
状态 离线
|
『第 10 楼』:
使用 LLM 解释/回答一下
共产主义是一个大概念,这种信仰源自于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历史学家韦尔斯就把耶稣所倡导的思想当作共产主义——天国。耶稣常常劝导人们:请相信我,天国即将来临。而人们或许对那句“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习以为常,而失去了感觉,其实就是最基本的平等——人权的平等——以反压迫、反剥削。而佛祖更提倡“众生平等”,所以佛教徒不能杀生,因为在佛教信念里人与动物都是平等的。当...
Communism is a broad concept, and this belief stems from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Historian Wells regarded the ideas advocated by Jesus as communism - the kingdom of heaven. Jesus often urged people: Please believe in me,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coming soon. And people may be so accustomed to the phrase "all are equal before God" that they lose the sense. In fact, it is the most basic equality - equality of human rights - to oppose oppression and exploitation. And Buddha promotes "equality of all beings" more. So Buddhists cannot kill living beings because in Buddhist beliefs, humans and animals are equal. When...
|

鱼沫相濡,不如相忘江湖。 |
|
2016-5-17 21:32 |
|